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读书·治学·写作 > 第19部分

第19部分(第1/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网游:强化999,1级就无敌!琪亚娜第三人格网游:我用智商碾压你足球之开局躺个世界杯冠军队友带我嘎嘎乱鲨海岛,全民垂钓,我独获史诗天赋全民穿越,异界迷雾求生后室:新世界在现实与游戏中,寻回尘封的记忆网游:我有一箭可破万物血祭百万丧尸,我在末世当魔修魔兽之光明圣女我的领民美女多我的赛博精神病是任务提示全民末世游戏,我开局无限增幅第四天灾【救赎佣兵团】网游:你管这叫卡牌师?魔兽:狼人传叶凝薄寒年乔若星顾景琰

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

对一个学者来说,治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可惜在今天的学术界难得解人矣。我不认为,我们今天的学风是完美无缺的。君不见,在“学者”中,东抄西抄者有之,拾人牙慧者有之,不懂装懂者有之,道听途说者有之,沽名钓誉者有之,哗众取宠者有之,脑袋中空立一论,不惜歪曲事实以求“证实”者更有之。这样的“学者”就是到死也不懂什么叫治学方法。

寅恪先生十分重视自己的治学方法。晚年他的助手黄萱女士帮助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是立下了大功。有一次,寅恪先生对她说:“你跟我工作多年,我的治学方法你最理解。”黄女士自谦不很理解。寅恪先生一叹置之。他心中的痛苦,我们今天似乎还能推知一二。可惜我们已经回天无力,无法向他学习治学方法了。现在我来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实在有点不自量力,诚惶诚恐。但又觉得不谈不行。因此,我谈的只能算是限于个人水平的一点学习心得。

什么是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呢?

一言以蔽之,曰考据之学。

这是学术界的公言,不是哪一个人的意见。汪荣祖先生在《史家陈寅恪传》中再三强调这一点,这是很有见地的。

但是陈先生的考据之学又决不同于我们经常谈的考据之学,它有它的特点,这一方面出于治学环境,一方面又出于个人禀赋。寅恪先生有家学渊源,幼承庭训,博通经史,泛览百家,对中国学术流变,了若指掌;又长期留学欧美日本,对欧美学术,亦能登堂入室;再加上天赋聪明,有非凡的记忆力,观察事物,细致入微。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在他的考据学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体地说就是,他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乾嘉考据学的精神,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特别是德国考据学的新方法,融汇中西,一以贯之。据我个人的体会,寅恪先生考据之学的独特风格,即在于此。

中国的考据学

在中国学术史上,考据学同所谓汉学是密切联系的,是汉学家所使用的治学主要方法。在学者之间,虽然也有一些分歧,但是大体上是一致的。汉学是对宋学的一种反动,滥觞于明末清初,大盛于乾嘉时代,考据学大体上也是这样。详细论述,请参阅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及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什么叫考据(或证)学呢?梁启超在“概论”中有几句扼要的话:

其治学之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逸,等等。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故亦有“汉学”之目。

钱穆在“学术史”第四章讲顾亭林时,对考证学作了细致的分析:

故治音韵为通经之钥,而通经为明道之资。明道即所以救世,亭林之意如是。乾嘉考证学,即本此推衍,以考文知音之功夫治经,即以治经功夫为明道,诚可谓亭林宗传。抑亭林此书,不仅为后人指示途辙,又提供以后考证学者以几许重要之方法焉。撮要而言,如为种种材料分析时代先后而辨其流变,一也。(中略)其次则每下一说,必博求佐证,以资共信,二也。《四库全书日知录提要》,谓炎武学有本原,博瞻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语必博证,证必多例,此又以后考证学惟一精神所寄也。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3)

亭林之治音学,其用思从明其先后之流变而入,其立说在博求多方之证佐而定,此二者皆为以后乾嘉考证学最要法门。

在后面,钱穆又引了方东树《汉学商兑序》的话,把清儒治考证者分为三派,都可以说是深中肯綮的。事实上,清代考证学总是不断有所发展的。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如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等,考证方法大同中有小异。到了章学诚,又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论点,又前进一步了。

总的来看,寅恪先生继承了这个考证学的传统。但是,他又发展了或者超越了这个传统。何以说是“超越”呢?我个人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强调在史实中求史识;一个是他大大地扩大了传统的“小学”的范围。

所谓“史识”,是不是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但又不全是。探索规律性的东西,所有的考据学亦都能做到,做不到这一步,考据也就失去了意义。乾嘉诸老都能做到。可惜他们就到此为止。据我个人的观察,在这一点上,乾嘉诸老与明末清初考证学的

目录
戎爱:风从海上来黑衣天使重生腹黑千金爱你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天暮雨意寻常炮灰美人拒绝降智
返回顶部